《乡土中国》读书访谈
曹成花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篇目安排的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根据所讲的“乡村社会的课程讲义”整理结集而成的一部书,对于教师而言这是第一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着实有些难度。而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也有时间上的隔膜感,但好在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的诸多现象并不陌生。尽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过去了近百年,但作为西北农村,还有很多的现象可以从《乡土中国》里窥见影子,找到依据。这是我们设计这次活动的一个突破口,想把孩子们熟悉的青海省互助县所辖乡镇生活各方面的乡村问题设计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乡土中国》对中国乡土问题的阐述,进行项目式调研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由教科研室负责发出邀请函,邀请在外乡的互助人来作读书分享。通过读书分享,达到“读名著一本,览乡村一隅,知民生百态,树家国情怀”的目的,用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带动整本书的阅读,让名著阅读真正动起来!
本次分享由教科研室副主任曹成花邀重庆电视台记者李飞先生做分享。
问题一: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后,你的感触如何?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机会能接触这种书,科技让整个世界都开始扁平化,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接触接收到同样的信息,这是一个社会非常大的进步,我觉得社会学是所有文科学科里面更新最快的一个学科,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简直就是日新月异,比如说,5年前倒退5年,我们都没法想象,老年人都得拿手机出来展示他的二维码,才能回自己的家。这种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同时社会学它又是最不过时的一个学科,它随时都在更新,只要我们人类存在,这个学科它就一直会存在下去,所以我希望你们中间以后会有人来研究这个学科,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问题二:对故乡的眷恋、思念等方面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我对故乡的感情有点复杂,它既不是一种非要落叶归根的那种传统的想法,也不是说,出去之后就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决绝。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就是《乡土中国》里面描述的那种比较封闭的人情社会,所有的人都差不多,都了解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你周围所有人的观察之下,你的行为也必须在所有人的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这种标准之下来进行,但是我又是一个比较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从小就想跑出去多看看,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那时一心想逃离家乡。所以从求学开始一直在外面这么多年,现在四十好几了,也因工作原因去过中国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甚至有些平常旅客都去不了的地方也都去过,当然也去过很多国家旅游工作,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最好不要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非要在你出生、成长的这块地方一直到死?凭什么只有西方人才能殖民?我觉得年轻人尤其要有开拓精神,最好去占领美利坚。中国这么多人,搬到全世界去住都好,当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归属地永远都是故乡,就像我的归属地永远都是互助县威远镇方圆十几公里的一个圈子里面,因为那里有我存在过的证据,有我认识的人,也有人还在想念我。我的故乡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朴素的、孩童般的一种情感,它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问题三:对故乡变迁的感触。
在我出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故乡的变迁太大了,但同时我觉得跟中国其他城市其他地方一样,都在同质化。我觉得刚才说的信息扁平化的结果,这就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了。以前我们青海互助相对来说太封闭、太落后了,但现在我觉得我们恰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同学们就应该拥抱现在所谓的源宇宙,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它,不要被周围的人或者一些概念所束缚,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